媽祖信仰體現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來源:網絡收集 編輯發布:媽祖弟子
“媽祖信仰中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的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容易和當地民眾精神契合,成為航海家的力量源泉,所以各地會蓬勃發展媽祖宮廟。”日前,來湄洲島參加2015年國際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的上海社科院媽祖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剛說道。
媽祖原是出生于宋代福建湄洲島一位名林默的漁家女,傳說因她能在海上救世濟人,澤被一方,被朝廷敕封,沿海人民尊為海神,立廟祭祀。由于元朝長期依賴通過海運向京畿地區輸送糧食等生存物質,元世祖忽必烈等元帝對海上航運的安全很重視,體現在對宋代以來民間即已信奉的福建航海保護女神——媽祖的尊崇上,所以要多次剌封。
王宏剛說,媽祖信仰之所以從元代能沿著京杭大運河與海上漕運路線在國內推進,進而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逐步遍及五大洲的有關國家,是因為其蘊涵了中國人最普遍的社會倫理憧憬、人格品質理想以及實現這種追求的勇氣、智能、胸懷與膽識,因而有廣泛的普世性,能與中國的傳統主流文化--儒佛道互動。
媽祖在海外,不僅為華人所信仰,也為不少與中國文化背景不同的外國人所敬仰,因為媽祖信仰有廣泛的普世性,很大程度上表達了人類的共同理想。
王宏剛認為,中國文化的基質是和平、和睦、和諧,媽祖女神能更好地與這種文化精神契合。充滿風險的海洋生涯中,人們需要母親的剛強、堅忍與深情,所以,清朝中葉以后,人們敬媽祖為“天上圣母”,遠離故土的游子將媽祖作為故鄉的神圣象征。
他說,元代是中華民族海權和媽祖信仰的重要發展階段,后者為前者提供精神力量。元代海權是中國唐代、宋代已經形成的中國海權的繼續和發展,在“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發展進程中,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一個一體化的新世界,靠的是海路的開通、海洋科技的普及、海上經濟文化的交流。元朝后續的幾個皇帝,都繼承了忽必烈的海洋政策,所以沒有建立一個海上殖民地的中國海權不但為往來于附近海域的許多國家和平利用海洋提供了保障,而且無償向世界傳播了中國的海上科技成果和四大發明,促進了世界性的沿海城市的網絡化交流,推進了當時世界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實現了元朝主導的和平開發海洋的“全球化”。
王宏剛表示,元代海上絲綢之路和金融制度的互動策略,為現今發展海洋貿易與建設海港城市網絡化有一定的啟示,為當下落實好“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提供寶貴的歷史資源。
本文源于互聯網或媽祖弟子編輯整理發布,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