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媽祖,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國共同崇拜的海洋保護神。如今,媽祖的信仰范圍已擴大到世界五大洲30多個國家與地區,有3億多信徒。
媽祖能夠名揚天下,最早是因為寧波。北宋年間從寧波出發的一次外交活動,使媽祖得到了朝廷的承認。自此,媽祖從民間崇拜上升為被官方褒封的尊神,從福建局部區域走向全國,乃至世界。
媽祖成為官方褒封的航海保護神,最早和寧波有關。
寧波的首個天后宮,是南宋時期福建莆田船主沈法詢所造。據說,沈法詢出海時在南海遇險,因祈求媽祖保佑而化險為夷,回來后,他貢獻了東渡路的住宅,又爭取到一些官地,建成了“靈慈宮”,廟中的媽祖神像,是從莆田湄洲祖廟分爐而來的。靈慈宮一直延續存在,直到1949年被毀。據不完全統計,在最鼎盛的時候,寧波地區(包括舟山)有天后宮100多座。
據記載,從寧波出海的船只,船員在出海前常常到天后宮燒香祈禱,船上也會帶有媽祖神像。這些船只所到之處,都是媽祖信仰的傳播地。尤其在元代,以海漕取代河漕,寧波是漕糧北運的重要出發港,也是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媽祖信仰在海洋漕運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雙重帶動下,傳播空間更為廣闊。明清時期,寧波民間對外貿易不斷,船舶往來頻繁,媽祖信仰也得到進一步傳播。
如今,媽祖信俗成了海上絲綢之路沿途各國共同的文化遺產,尤其在東南亞,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地無不建有媽祖廟,留下大量的史跡和文化。據統計,目前,全世界已有6000多座媽祖廟,3億多媽祖信徒。
2009年,媽祖信俗被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這是我國首個信俗類世界級遺產,標志著媽祖文化正式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媽祖信仰,歷史悠久,特別是五代北宋后,我國對外海事活動日益頻繁,朝廷和民眾逐漸產生崇拜、敬畏海洋的情愫,產生航海保護神也是大勢所趨。
媽祖,又稱天妃、天后、天上圣母,俗姓林,相傳北宋建隆元年(960)誕生于福建莆田縣湄洲島,一出生就不哭不鬧,因而取名為默,小名默娘。她從小天資聰慧,既洞悉天文、熟習水性,又掌握醫術、樂于助人,常幫助漁民擺脫困境,深受愛戴,名聲遠播。
宋雍熙四年(987),林默娘因在海上搭救遇險船只而不幸遇難。后人敬仰她,就在其經常舉燈引航的湄峰上建廟祭祀,這是世界上第一座紀念媽祖的廟宇,史稱祖廟。
“宋代,寧波進入海外交通全盛時期,中國與日本、高麗等國的海舶往來集中于寧波。福建商人大量到此經商,在他們的影響下,媽祖信仰傳入了寧波。”慶安會館館長黃浙蘇告訴記者,雖然媽祖信仰起源于福建,但媽祖從地方的民間供奉上升為官方認定的全國性航海保護神,進而名揚天下,則和寧波有關。
唐宋時期,寧波造船業世界領先。北宋時,宋徽宗下旨在寧波打造船隊,出訪高麗。當時一共造了八艘船,兩艘萬斛“神舟”和六艘“客舟”,從鎮海出發前往高麗,在回來的途中遭遇風浪,七艘船翻了,剩下的一艘“神舟”上有個福建人,他一直向媽祖祈求平安,后來,這艘船成功避險,順利到港。宋徽宗聽說這件事后,下詔封林默為“湄洲神女”,賜廟額為“順濟”。
這是媽祖第一次受到皇帝冊封。從此之后,歷代皇帝對媽祖的褒封逐步升級。自宋徽宗宣和四年至清同治十一年,四個朝代14個皇帝先后對媽祖敕封了36次,從“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封號最長達64個字。乾隆五十三年,御敕媽祖廟春、秋兩季致祭,媽祖信俗被列為國家祭典,與陜西黃帝陵祭典、山東祭孔大典并列中華三大祭典。由此,媽祖上升為民族的神祇崇拜,媽祖信俗遂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媽祖信俗,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傳往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