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7日(農歷己亥年三月廿三日),是媽祖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北岸賢良港天后祖祠隆重紀念媽祖誕辰1059周年和福建省非遺項目“媽祖回娘家祭祀信俗”傳統慶祝活動的重大節日。上午,北岸賢良港天后祖祠人潮涌動,來自印尼、新加坡、港澳臺、廣東、海南、天津、福建等地的三百多家媽祖宮廟,近萬名媽祖信眾齊聚一堂參加紀念媽祖誕辰1059周年暨“媽祖回娘家”祭祀信俗系列活動,虔誠追尋媽祖屢屢神跡并為之緬懷。
賢良港天后祖祠原汁原味的“媽祖回娘家”信俗活動,其時間、地點、儀式、內容是相對固定的。時間是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媽祖誕辰日,地點在天后廣場,儀式是遵循古制、原汁原味,內容是民俗踩街、祭祀典禮、十音八樂等文化活動。
背景:
一、媽祖(林默)于公元960年農歷三月廿三日誕生于賢良港(今湄洲灣北岸港里村),是莆田望族九牧林蘊的七世孫女。賢良港天后祖祠原為九牧林氏宗祠,由于媽祖神格的不斷提高和名聲遠播海內外,林氏宗祠前殿成為了專祀媽祖的殿堂,后殿仍是供奉媽祖父母及林氏祖先的祠堂。因為賢良港天后祖祠是朝廷敕封的天后祠,具有唯一性,所以成為了海內外信眾心里的“圣地”,也成為遍布世界各地媽祖宮廟的“娘家”。
二、“媽祖回娘家”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媽祖信俗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2007年9月賢良港“媽祖回娘家”祭祀習俗活動就被列入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媽祖回娘家”祭祀習俗活動是紐帶和橋梁,dada加深各地分香宮廟與賢良港祖祠聯系和交流,有力地促進了媽祖信俗文化在民間廣泛傳承和發揚。
三、隨著媽祖信俗的不斷擴展,這一古老的習俗活動也有所拓展變化;其名稱也由莆田方言直譯的“走娘家”,改為更加通俗易懂的“回娘家”。其“娘家”的概念外延,也從原先專指賢良港媽祖故居、天后祖祠,擴大為湄洲灣地域。對于五湖四海的天下媽祖宮廟、廣大信眾而言,莆田就是媽祖的大故鄉和大娘家!。
四、“媽祖回娘家",是海內外媽祖宮廟到賢良港天后祖祠朝圣、進香,在祖祠舉行盛大祭禮的一種民俗活動。舊時,每年農歷正月到三月,各地媽祖宮廟護送媽祖神像到湄洲媽祖廟進香時,必先秉承古制,來到賢良港天后祖祠謁祖進香,并駐駕一夜,稱為"媽祖回娘家"。第二天,從賢良港古碼頭渡海到湄洲媽祖廟進香,完成了"請火"儀式后,又于當天回到賢良港祖祠再駐駕一晚。賢良港九牧林后裔要準備"五味"宴接駕,并招待隨駕人員食宿。當晚,賢良港祖祠設駐駕筵,張燈結彩,熱鬧非常,成為生動的民俗景觀,延續至今。 賢良港天后祖祠“媽祖回娘家”祭事習俗,悠久歷史。肇始于宋,在康熙五十九年地方官奉旨春秋諭祭后,風氣更盛。正是這種代代相傳、心念互聯的信俗活動,促進了各地媽祖宮廟、廣大信眾之間的聯系,使之彼此更加密切和諧,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媽祖信俗的重要內容之一。
五、紀念媽祖誕辰祭祀大典,在每年農歷三廿三當日上午吉辰。古代一般在天后祖祠內進行,現在海內外媽祖信眾云集,改在賢良港天后圣殿廣場,天下信眾,共祭媽祖。誕辰祭祀大典,莊嚴肅穆;祭祀儀式:司儀宣“奉旨春秋諭祭;宣鳴禮炮,鳴金十三響,進香;主祭領信眾向媽祖行三跪九叩禮;信眾跪聽宣讀祭文;之后司儀宣三獻禮,一獻茶酒、再獻果蔬、終獻金帛。三獻禮畢,焚帛,禮成;鑼鼓大作,鞭炮齊鳴。現場鼓樂伴奏,祭典的儀仗隊、司儀、主祭、陪祭等均著傳統服飾,整個儀程莊嚴隆重。
蘇ICP備15019575號-2
Copyright © 2006-至今 媽祖娘娘Mz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 service@mzn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