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的媽祖信仰
來源:網絡收集 編輯發布:媽祖弟子
愛國詩人、學者聞一多曾于1925年發表過一首題為《澳門》的詩: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姓名?……
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
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叫一聲"澳門"!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吟誦著這首小詩,我們無不被她強烈而真摯的愛國激情所打動,無不為澳門的即將回歸而歡欣鼓舞!那么,澳門為何又名"媽港"呢?
相傳,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在海上遇到大風浪,要曝曬船上被水浸濕的貨物,而登上香山縣(現廣東中山市、珠海市)邊上一個荒蕪的小島,不知此島何名,問之當地漁民,答曰:"阿媽"、"阿媽港",以洋文記載則為Amaquam,或Macau。
阿媽,即媽祖,是福建、臺灣及廣東潮汕地區對天后或天妃的稱呼,是古代中國東南沿海人所崇拜的航海保護神。中國人所崇拜的航海保護神雖不止媽祖一種,也不以媽祖為最早,但卻以媽祖為最重要,并且隨著中國人的足跡而傳播到東亞、東南亞乃至世界各地。澳門的媽祖信仰起于何時已無可考,而最早興建媽祖廟當于明憲宗成化年間(1465~1487年)。據道光九年(1829年)趙允菁所撰《重修媽祖閣碑志》、同治七年(1868年)黃光周所撰《媽祖閣漳興堂碑記》、光緒三年(1877年)住持僧善耕所撰的《重修媽祖閣碑志》等碑記所載,閩潮商賈來到當時尚為一荒蕪小島的澳門,聚居成落,于明成化間創建媽祖閣。據傳,此廟初建時還僅是數間茅舍,以后逐步增建,現在所知最古老的建筑為弘仁殿,相傳建成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又據乾隆十六年(1715年)印光任、張汝霖所撰《澳門記略?娘媽角圖》,媽祖閣廟原名天妃廟,而所在地則名娘媽角。可知澳門最早的地名很可能就是以媽祖命名的,而葡文Amaquan或Macau起源于對這座媽祖廟的音譯,已經成為中外學者的共識。
除媽祖閣外,澳門尚有數處拜天后的地方,如天后古廟(又名地母廟,位于漁翁街,建成于1865年)、蓮峰廟內的天后殿(建成于1722年)、凼仔島上的天后宮(創建于1785年前)、關帝天后古廟(創建于1677年)、澳門半島上的天后圣母殿(于望夏康真君廟內,建成于1792年前)等。可以這么說,"整個澳門地區,其實是一個屬于道教系統的媽祖信仰圈"(鄭煒明、黃啟臣:《澳門宗教》,澳門基金會1994年,第7頁)。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1988年2月8日凌晨,媽祖閣的天后大殿突然起火,火勢猛烈,全殿焚毀,連一個高近六尺的有二百余年歷史的銅鐘也被烈火燒熔,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木制的天后神像除被熏黑之外,竟無絲毫損壞。信眾更覺媽祖的靈驗不可思議,自此,媽祖閣的香火比過去更為旺盛,除本地居民外,平日亦有不少來自日本、韓國、臺灣及東南亞各地的信眾前來上香禮拜,天后信仰極盛一時。
本文源于互聯網或媽祖弟子編輯整理發布,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