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動態

      粵西的媽祖信仰淵源及現狀

      來源:網絡收集    編輯發布:媽祖弟子
      粵 西沿海城市主要包括今陽江、電白、吳川、湛江、雷州、徐聞、遂溪、廉江等,這些城市港灣眾多。海區從黃茅海以西至粵桂交界處,包括雷州半島、臺山(現屬江 門管轄)、陽江、電白一帶。自漢代開始,粵西沿海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處,有的是始發港,有的是轉運港。頻繁的海上貿易,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宋代 以降,粵西沿海開始盛行媽祖崇拜,至今綿延不絶。為探究粵西媽祖信仰的淵源及現狀,筆者查閱文獻并作了實地考察,現把結果整理成此文,供進一步研究參考。 

        一、雷州半島周邊市縣的媽祖信仰淵源及現狀 

        1.雷州半島周邊市縣的媽祖信仰淵源 

        雷州半島北部的湛江市,原稱廣州灣,1945年改今名。它是粵西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湛江境域,屬雷州半島,三面臨海,港灣羅布,海岸線長達 1600多公里。海上交通發達。當地群眾素有崇奉媽祖的習俗,許多媽祖廟被稱為“婆廟”、“婆奶廟”。湛江的東方街就原名“天后街”,以舊有天后廟得名, 今已廢為民居。遷居湛江的福建人以陳、林、李、王姓居多,可見湛江人與福建的歷史關系密切。據2003年版《湛江市志》記載,南宋景炎二年(1277), 受元兵追擊的南宋軍隊約20萬人,另有10多萬百姓從莆田、福州、潮州等沿海岸線相繼逃到大陸南部,其后散居于雷州半島及北部一些地區。據《資治通鑒》記 載,其實在更早的唐朝中葉,就有一次較大的移民潮由閩入雷。宋紹圣四年(1097)被貶雷州的文學家蘇轍就曾記述:“予居海康……其耕者多閩也。” (《〈和子瞻次韻陶淵明勸農詩〉小引》)可見,湛江的媽祖信仰傳播,與閩人遷徙密不可分。 

        又如作為湛江市區一部分的赤坎區,在1889年法國未租借廣州灣前,屬遂溪縣的一個偏僻小鎮,但所在的赤坎港是個天然小港,在古碼頭附近有一座水仙廟 (址在今赤坎民主路水仙街8號),廟前有兩口大水井,當地群眾說,這里在古代是漁船汲淡水的地方。赤坎港埠的形成,始于宋代國都南遷杭州后,當時中原的人 口大規模向嶺南遷移。南宋時期,福建沿海航海交通發達,不少人隨船出海經商或者流寓異鄉。湛江地區的沿海居民,多數是福建移民,而今湛江地區包括遂溪、海 康、徐聞等地流行的雷州話,又稱黎話,它們不是黎族的語言,而是屬于閩南語系的一種方言,“更確地說,雷州話的祖宗話是古代閩語的莆田話”。[1]雷 州話“實是閩南話在雷州半島的一個分支別稱。大扺到明代,隨著閩潮移民增多,這種‘黎語’已經形成”。當地流行的雷州歌,其載體亦是雷州話。在赤坎,至今 仍有福建街、福建村、福建河等地名,它們都是當年福建人南遷的歷史遺跡。 

        再看徐聞縣,兩漢和三國時期,其縣境內的徐聞港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著名始發港之一。徐聞三面環海,港灣漁村星羅棋布,天后宮甚多。如水井天后 廟,位于海安所城南門外渡頭,建于清干隆五十一年(1786),其后多次重修,1949年后改為兵營,20世紀70年代被毀,80年代初,當地群眾集資重 建,頗具規模。又如外羅天后宮,俗稱“三座廟”,1984年重建,規模較大,廟內有正殿、配殿和亭臺。此外,還有錦和天后廟、曲界天后廟、海安白沙埠天后 廟、沓磊天后廟、角尾潭鰲“娘王廟”、城南翁農尾“圣娘廟”、新西三座“圣娘廟”、東場天后廟,西連田四、水尾天后廟,五里三塘、四塘、南山下村天后廟及 新寮鎮建寮村、北尾、港六天后廟等達19座天后廟,今或毀棄或重建,歷盡滄桑。 

        筆者經考察徐聞的天后崇拜,發現也與當地居民的祖籍關系密切。查地名志記載,徐聞有19個村莊的居民是明清時期從莆田遷移來的。此外,據縣志記載,自 莆田來徐聞任職的地方官有7位,如明嘉靖間任徐聞縣丞的進士林應聰,明代任徐聞典史的黃鏜、鄭一庸、蘇朝舉等。徐聞民間還流傳著許多有關媽祖的故事,如 “搬姑”、“白宮的來歷”等故事(詳見《徐聞文史》第13輯,2000年)。 

        據《海康縣志》記載,海康縣歷史上在迎恩坊、下崗老村、下崗仙村、頭角村、東湖村(宋代)、大埔村、南興墟、博懷渡頭等地也都有天后廟,只是世事滄 桑,今存者寥寥。廉江古稱石城,自漢至唐代,是百越俚族聚居之地,雖遠離海岸,但江河縱橫,歷史上媽祖宮廟,亦為數不少。據光緒《石城縣志》載:“天后廟 在都司果西,康熙十一年建,每歲春秋仲月上癸日致祭。”1995年版《廉江縣志》收録有安鋪天后宮史跡,該宮位于安鋪鎮中天街,建于清干隆五十一年 (1786),同治十年(1871)重修,并于后座增建一座三間的“上達堂”。1945年被日機炸毀,后改建為戲院。建國后,擴建為人民戲院。此外,在廉 江銅鼓徑蟠龍庵左側、營仔墟及城西白沙村埠頭均建有天后宮。廉江建天后廟,同樣與閩越人遷徙有關。“到了明朝,其他如羅、劉、賴、陳、李等一百二十多姓人 氏,先后從福建等地流遷廉江定居。”[3] 

        遂溪縣得名于“溪水合流,民利遂之”。遂溪因瀕溪臨海,昔時天后宮也不少。據清《遂溪縣志》載,天后廟“一在縣南市,干隆元年建;一在通明港調蠻村, 明萬歷十四年建,三十七年重修;一在曾家渡頭;一在南柳村西北;一在梧桐塘;一在城月墟,道光二十八年建”。遂溪天后宮多為明清時所建,因地處雷州半島北 部沿海,且先祖大多為閩、潮(州)移民,故有崇拜海神媽祖的風俗。 

        又據舊志記載,吳川歷史上亦有8座天后宮,位居洪圣宮、冼太夫人、龍母廟之先。而與吳川相鄰的電白縣城、水東、博賀等港口或近水處亦有5座天后宮。綜上所述,粵西的媽祖信仰既與濱海地理條件有關,亦與閩、潮之移民密不可分。 

        2.雷州半島周邊市縣的媽祖信仰現狀 

        歷史上雷州半島周邊市縣媽祖廟宇眾多 。但滄海桑田,大多已經毀棄。以下介紹一些比較重要的重修或復建的媽祖廟宇,借窺雷州半島周邊市縣媽祖信仰現狀之一斑。 

        (1)文章灣天后宮:坐落于湛江市赤坎前進路22號,傳說宋末陳文龍元帥次子陳夢雷,從福建莆田玉湖來到雷州半島隱居。其后裔于清康熙三十八 (1699)創建。建國前,孫中山胞兄孫眉在廣州灣成立同盟會,該宮為同盟會會址。曾一度成為南路中共地下黨的醫療器械、藥品補給轉運站。1963年毀 壞,1999年重建,占地面積144平方米,建筑面積74平方米,是一座典型閩南風格仿古建筑,正門對聯:“湄洲分靈遷湛土,文田香火繼莆田。”每年農歷 正月十九日,這里舉行大型祭祀媽祖巡游活動,并率先在粵西地區舉行首屆媽祖文化節。2003年,該宮入編《世界媽祖廟大全》一書。 

        (2)平樂天后宮:原屬雷州府遂溪縣二十二都。現屬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位于新建的湛江海灣大橋左邊,昔日古宮前臨大海。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 (1690),為平樂村始祖宋進士明健太守之長子黃應誠的后裔所建。1962年毀。現存道光二十二年鑄鐵鐘一口。1994年重建。占地面積500平方米, 建筑面積150平方米。大門對聯:“圣德配天天作合,母儀垂后后來蘇。”過去每年農歷正月初九晚,例行全村掃清道路。從初十日至十五日連續游神7天,鼓樂 喧天,場面壯觀。文革時期,巡游活動停止。至1989年恢復。每年三月二十二日媽祖誕期間,平樂村人人齋戒,演戲酬神,成為該村最重要的一項民俗活動。 

        (3)津前天后宮:位于湛江市外海的硇洲島,前臨南海,始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清咸豐元年(1851)重建,共三進,中間拜亭已改作天井。古 廟不但有豐富的民間傳說。且文物眾多。如廟前“海不揚波”石坊,為明萬歷三年雷州推官顧以錫為報天后顯靈庇佑他在硇洲洋面戰勝海盜之恩所建。石獅子則為清 道光年間硇洲振威將軍福建水師提督竇振彪所獻。又如同治年間,吳川狀元林召棠為天后廟題額。天后坐轎所刻楹聯“像是莆田尼山吳祖,廟居津前正德元年”,則 顯示天后信仰是硇洲吳姓先祖從莆田帶入的。清代,每逢初一、十五,官員們鳴鑼開道,前往朝拜天后像。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媽祖誕辰,當地要舉行“三月坡 會”,在廟前演戲酬神。改革開放后。不少港澳臺同胞前來祭拜許愿,并贈送石獅、石香爐等,古跡得以光大。[4] 

        (4)雷城天后宮:又名天妃宮、龍應宮,位于雷城鎮關部街夏江巷。始建于宋,明正統十一年(1446)知縣胡文光重修,更名“雷陽福地”。此后,于弘 治八年(1495)、嘉靖元年(1522)、嘉靖十六年(1537)、萬歷二年(1574)多次重修。萬歷十五年(1587)至湄洲島請天妃像入宮。清代 此宮又多次增建和重修。宮的第三進為正殿,供奉天后塑像。對面為清代古戲臺。1983年海康縣人民政府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1990年信眾集 資修葺,使古宮煥然一新。[5]大門刻聯:“閩海恩波流粵土,雷陽德澤接莆田。”表明雷州與莆田的親緣關系。 

        (5)梅緑天后宮:該宮始建于明代,清代多次重修,光緒十三年(1887)曾御賜“澤洽重溟”匾。相傳昔年廟將竣工,神像自漳州起運,竟然只一夕至芷 寮(吳川古海港),故有“五更漳水通梅水”之聯句。天后宮大門石刻聯云:“孝友著璇宮,天生使獨;聲靈昭鏡海,后來其蘇。”為清光緒四年(1878)重修 時唐毓真書。抗日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天后宮曾為革命活動據點,1958年被當地綜合廠占用,1994年當地群眾集資重修,耗資100多萬元,于1995 年仲秋竣工。如今,廟宇紅墻緑瓦,斗拱飛檐,為吳川市文物保護單位。按梅緑為吳川治所,境內的鑒江為粵西最大的河流,水上交通發達,商貿繁榮。“早在唐代 就有船舶往來于吳川芷寮港與廣州、福州和廣州灣(現湛江)之間”。[6]很多閩南人來此經商,梅緑鎮至今仍有“漳州街”。 

         (6)塘天后宮:位于吳川梅緑鎮3O公里外的塘鎮通津河畔,昔日舟楫往來,商貿頻繁。該宮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 道光二十年(1840)重建。2O世紀4O年代初,抗日名將張炎在宮前作過著名抗日救國演講。1944年冬,張炎、詹式邦部隊在鉤鐮嶺殲滅進犯日軍后,在 宮前戲臺召開祝捷大會。然幾經風雨,天后宮只剩幾堵斷壁殘墻。1997年冬,當地有識之士和港澳同胞、華僑等捐資,按原貌風格在原址重建,2002年冬竣 工,建筑面積465平方米,耗資200多萬元,前座設張炎將軍紀念館,上座供媽祖像。宮前立雙龍石柱,壁畫栩栩如生,成為一處緬懷先烈和朝拜媽祖的觀光勝 地。 

        二、陽江地區的媽祖信仰淵源與現狀 

        1.陽江地區的媽祖信仰淵源 

        陽江古為百越之地,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南臨南海,海岸線長,島嶼眾多,有七大漁港。因處于熱帶到亞熱帶過渡帶,夏秋臺風頻繁,容易造成災害,故崇 拜神只習俗,千年不變。陽江又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轉運港,是粵西地區物資的集散地。唐代,陽江盛產海鹽,宋代,陽江石灣窯盛產陶瓷,那時期,陽江已和江浙 沿海地區開展商貿往來。至明代,陽江發展成為廣東省七大造船中心之一,所以,外地漁船(包括福建沿海地區)經常來往于陽江各地漁港,同時也將媽祖信仰帶到 了陽江。 

        在陽江沿海港灣中,過去還聚居著一個特殊群體——疍民,史稱南蠻之一種,“疍戶者以舟楫為家,捕魚為業,或編蓬溺水而居……齊民則目為疍家”,他們 “世世以舟為居,無土著。”(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在舊社會,疍戶受盡欺凌,生活貧困,他們有的在海邊搭起木棚居住,人稱“疍家棚”。疍民久居江海 之上,無法讀書識字,愚昧無知,遇有災難,只有聽天從命,祈求神靈保佑,其中海神媽祖和洪圣大王是最主要的神只。陽江漁民有張、林、楊、阮、蔡、郭六大 姓,崇拜媽祖者居多。 

        閩人入籍陽江,對傳播媽祖信仰亦是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陽江籍著名史地學家司徒尚紀教授在所著《嶺南歷史人文地理》一書中寫道:“南宋紹興年間,南恩 州(今陽江)邑大豪多莆(田)、福(州)族。”據《林氏開基宗祖系譜》記載,原居莆田縣烏石村的二十九世祖咸公,為宋咸淳間(1265—1274)舉人, 曾任廣東候補知縣,改任南恩州儒學,居陽江城州背街,為陽江林氏開基始祖。陽江城人林義強曾對筆者說,媽祖林默確是其宗支姑祖。 

        宋代,陽江縣城已建有“祖創宮”,這是陽江最早的一座媽祖廟。據《陽江志》(1925年版)載:“天后廟在崇善坊,曰祖創宮,傳自宋創建。干隆四十八 年(1783),道光三年(1823),光緒三年(1877)、十二年(1886)重修。”古宮坐落于陽江市區塘邊張中段,占地200平方米,前座被改建 成民房,中、后座至今基本保持完好。除林姓從莆田遷居陽江外,李姓、姚姓亦均來自福建莆田,而黃姓原居江西,是先居莆田,入粵后再遷居陽江。 

        陽江媽祖信仰的興盛,還有一個歷史影響因素,那就是清代至民國年間,陽江地區兵荒馬亂,瘟疫流行。陽江各地舉辦娘媽出游活動,以驅疫禳災,這在客觀上 又強化了媽祖信仰在當地的影響。游神活動每三年一次,先城外后城內,故民間有“二十一日游城外,二十二日游城內,二十三日吃豬會”之諺。至1927年后, 陽江城大型游神活動始停止。陽江有大規模游神活動的媽祖廟還有東平鎮天后宮、陽西儒洞天后宮等。前者今尚存每年正月舉行放煙花、搶花炮習俗;后者尚保留一 年小游、六年一大游的媽祖游神活動。 

        2.陽江地區的媽祖信仰現狀 

        筆者不完全統計,陽江歷史上具有一定規模的媽祖廟有30多座,至2006年,現存且對外開放的媽祖廟有13座。其中石角天后宮、儒洞天后宮和閘坡大角 天后宮被莆田湄洲祖廟確認為分靈廟,并加入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陽江北津港天妃廟,是明代廣東三大海神廟之一,明末清初嶺南文學家屈大均為之撰寫《陽江 天妃廟碑》,可惜古廟毀于20世紀30年代。下面簡述陽江幾座較有代表性的天后宮現狀,從中可見媽祖信仰在該地區的傳播情況和發展趨勢。 

        (1)石角天后宮:位于陽江市郊東南三里的漠陽江畔,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此后多次重修。古宮占地約700平方米,為兩進一天井的清代磚 木結構建筑。正門對聯曰:“澤沛莆田超漠海,靈分湄島鎮鼉江。”1966年古宮改建作他用。1984年,在幾位媽祖熱心人士的努力下,開始著手重修。 2O04年7月,從湄洲祖廟請回一尊木雕媽祖像,成為湄洲祖廟分靈廟。10多年來,春秋兩誕致祭,香火旺盛。 

        (2)儒洞天后宮:位于陽西縣儒洞正街,始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落成于道光八年(1828)。工程浩大,是陽江市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座天后宮。古宮為三進磚木結構建筑。正門對聯 : “圣德配天,湄洲道范;母儀稱后,海國慈航。”1957年前,建筑占地面積達2760平方米,宮前空地約7000平方米,設大小戲臺四個,1958年后, 空地變為私人住宅。文革中,古宮神像被毀。1991年修葺后對外開放。從1994年起,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舉行游神祭祀媽祖活動,每隔六年舉行一次大型 醮會。2006年冬舉行的首屆媽祖文化旅游節,盛況空前。 

        (3)東平天后宮:位于陽東縣東平鎮福興街,是目前陽江市整體建筑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天后宮。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咸豐二年(1851)重建,占地575 平方米,大門對聯為:“湄島鐘靈,恩敷南國;熙朝顯圣,澤溥東平。”該宮因長期被水產站占用,整體建筑未損。2002年8月,來自全國各地參加“第五次 (陽江)海洋文化研討會”的50多位專家學者到此參觀題詞,對該宮的價值給予瞭高度評價。 

        (4)平岡天后宮:原為明萬歷年間所建的慈恩寺,當地素有“先有慈恩寺,后有平岡墟”之說。由于年久失修,古寺在建國前已傾圯。因寺內原設有天后宮、 三圣堂等殿宇,2005年11月,當地信眾在原寺址上改建為天后宮,2006年9月竣工,建筑面積270多平方米。大門對聯為:“覃恩浩蕩深如海,后德巍 峨獨配天。”宮前有“日月”、“干坤”兩口古井,落成后,香客絡繹不絶,這是陽江市內佛寺改建天后宮的一個典型案例。能在一個古鎮邊興建起一座天后宮,原 因一是附近沒有天后宮,而當地是半漁半農經濟地區,信仰媽祖的人不少;二是交通便利,天后宮就在江閘公路主干線旁邊,經過環境的美化,使之成為了當地的一 個媽祖文化旅游區;三是天后宮負責人人緣好,得到了當地媽祖信眾的信任。 

        以上是筆者對粵西媽祖文化歷史和現狀的初步考察,由于受時間和條件所限,更深入的研究有待今后進一步的調查挖掘。筆者相信,隨著人們對媽祖信仰及其文 化價值的認識不斷提高,媽祖文化的價值已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認識,媽祖精神不但可以幫助我們建設和諧社會,媽祖文化還能促進當地的文化產業、旅游事業和經 濟的發展,因此,媽祖文化在新時代得到了一個大力弘揚的新機遇,呈現出繼續復興、發展的新趨勢。 

        鄧格偉(陽江市書畫學會聯誼部部長。) 

        參考文獻 

        [1]蔡葉青:《雷州話源流考》,政協湛江市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湛江文史資料》第4輯,1985年11版。 

        [2]司徒尚紀:《嶺南歷史人文地理——廣府、客家、福佬民系比較研究》,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賴炳壽、劉桂和:《廉江民居瑣談》第55頁。政協湛江市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湛江文史資料》第4輯,1985年版。 

        [4]湛方文:《硇洲島津前天后宮》政協湛江市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湛江文史資料》第11輯,1992年版。 

        [5]雷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海康縣志》,中華書局2004年版。 

        [6]韋燕徽:《吳川交通發展史初探》,政協吳川縣文史組編《吳川文史》第3輯,1985年版。 

             (本文原載《莆田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




      本文源于互聯網或媽祖弟子編輯整理發布,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刪除!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 亚洲欧洲春色校园另类小说| 中文字幕亚洲码在线|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亚洲AV| 亚洲国产成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人成网77777亚洲色| 国产亚洲人成A在线V网站| heyzo亚洲精品日韩|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素人| 青草久久精品亚洲综合专区| 亚洲成av人片天堂网无码】|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成人| 成a人片亚洲日本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 亚洲日本韩国在线| 激情97综合亚洲色婷婷五| 亚洲日本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 亚洲a一级免费视频| 亚洲激情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视频观看| 亚洲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中文无码亚洲精品字幕| 亚洲AV噜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А∨精品天堂在线| 激情综合色五月丁香六月亚洲| 亚洲VA中文字幕不卡无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亚洲韩国在线一卡二卡|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 亚洲 中文在线 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电影网| 亚洲区日韩区无码区| 国产亚洲福利精品一区| 亚洲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综合丁香婷婷六月香|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 国产国拍亚洲精品mv在线观看| 久久久亚洲裙底偷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