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天后宮俗稱臺南媽祖廟,建于清康熙23年(公元1684年),原為明寧靖王府邸,是鄭成功之子鄭經為了表示對寧靖王朱由桂禮遇而建。后來清將施瑯率軍攻占臺灣,將平定之功勞歸于媽祖,于是在寧靖王府內供奉媽祖且改名為天后宮,擴建為巍峨宏大的媽祖廟。大天后宮歷經了數次整修,在1985年以其歷史與文化地位被列為第一級古跡。大天后宮在臺灣將近400座媽祖廟中,具有貴族般的尊貴地位,是臺灣第一座官建媽祖廟,也是唯一列入官方春秋祭典的媽祖廟。廟中塑像、雕塑皆出自名匠之手。古匾、古聯之珍貴豐富更是全臺廟宇少見。
走進臺南大天后宮時,才發現大天后宮那富麗堂皇,威嚴顯赫的氣派,已極盡了宮殿建筑的豪華壯麗。由大門朝里望,透過三進逐次升高的天井和房舍狹長的空間,可以遙見那香煙繚繞、金黃帷幕下的全身媽祖神像。廟宇堂皇壯觀,信徒眾多,香火鼎盛。由于受到歷代官府的整修和保護,大天后宮內文物保存較多。廟中神像佛像也多為名家雕塑,石雕、木雕的柱、窗、梁都有很高藝術價值。還有許多古碑、古匾、古聯等珍貴的文物,據說單單古匾就有200多塊,平時無法全部掛出來。最寶貴的是雍正皇帝所賜的“神昭海表”、咸豐皇帝的“德侔厚載”、光緒皇帝的“與天同功”等御筆匾。由此可見,大天后宮與普通天后宮、普通廟宇相比,簡直就有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的感覺。
大天后宮主要可分成四大部分,三川殿、拜殿、正殿、后殿,稱之為“四進”。栩栩如生、尺寸碩大的媽祖神像是本宮最大的特征,是約300年前一位大陸泉州師傅所做,可說是臺灣泥塑雕像的代表之一。
一般廟宇門上皆繪有門神,而大天后宮為了顯示天后的尊貴,不繪門神,改以門釘替代來裝飾。大天后宮由于地位崇高,所以歷代名人所貢獻的匾額不勝枚舉,尤其歷代帝王御筆親題的匾額,更是深具歷史價值。
拜殿左右兩邊的墻上分別嵌有兩塊古石碑,其中施瑯將軍于康熙24年(公元1685年)所立的“平臺紀略碑”是現在臺灣所保存的最早清碑,書寫攻臺之經過、安撫民心及善后處理的方法。大天后宮具有豐富的建筑特色與歷史文物,穿梭其間,宛如置身藝術殿堂,令人有如獲至寶的感覺。
由于臺南大天后宮改建于明朝的王府,富麗堂皇,威嚴顯赫,極盡古宮殿的豪華壯麗。氣派及特色自然不同于其他的一般廟宇。加上歷代官府整修保護,文物保存較多。廟中神像佛像多為名家雕塑。
來到正門前,首先看到的是門前一對石獅,刻工精細,造型獨特。入口大門高而威嚴,并沒有傳統廟宇的彩繪門神,卻裝有許多突起的木質乳釘,兩側是由花崗巖雕刻的八駿馬和龍虎圖,雄渾粗獷。正殿前有一丹墀石壁,雕有飛龍,踏波騰云,頗有氣勢,為其他廟宇所罕見,充分顯示帝王建筑的風格。
大天后宮為三進門式。由大門朝里望,透過三進逐次升高的天井和房舍狹長的空間,可以遙見那香煙繚繞、金黃帷幕下的全身媽祖神像。媽祖慈眉善目,神態安詳。據說媽祖原來是粉紅面,但經百年來受香火的薰繞,現在看到的媽祖已成了黑色的“香煙面”了。兩旁配祀千里眼、順風耳二將的泥雕,表情細膩,體態生動,古銅色的肌膚、一塊塊突起的肌肉,顯得極為兇猛威嚴,雕刻精細入微,栩栩如生,實為雕刻精品。兩邊的神龕里還供奉著東、西、南、北四海龍王和水仙尊王。神奇古怪,嶙峋不凡,也都被煙薰成了黑臉。這些都是與海上的航海、救難有關的神。該廟還有一個特色就是除了正殿的媽祖稱為大媽外,還配有所謂的“二媽”、“三媽”的媽祖神像,造型僅為大媽的一半,臉色為粉紅色,兩眼張開,與媽祖神像眼瞼呈下垂狀不同。
大天后宮各殿布置雅潔,具有古宮殿的氣派,石雕、木雕的柱、窗、梁都有很高藝術價值。如宮中的柱子變化就很多,有圓柱、方柱、八角柱,上面刻寫了不同字體的檻聯。柱子底下安基的石珠也有方形、圓形、八角形、鼓形、梅花形、蓮花座形等多種變化,并且刻有各式各樣的美麗浮雕。在第二進的后面有一個水井,稱為龍目井,至今仍有甘泉。
蘇ICP備15019575號-2
Copyright © 2006-至今 媽祖娘娘Mz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 service@mzn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