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福宮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廟宇之一,建于1840年,已有近180年的歷史。它是福建會館的前身,興建時候本是臨海的,路名“直落亞逸”馬來文的意思就是“海灣”。在新加坡有許多華人建造的寺廟,有些還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福宮就是其中的一座。
天福宮的規模宏大,不僅建筑風格酷似中國的寺廟,琉璃瓦飛檐上裝飾著龍的圖案,而且建廟用的花崗石柱、木祭臺等建筑材料都是從中國福建運過來,就連廟里供奉的神像也是在1840年從中國運來的。天福宮正殿奉祀的主神是身穿紅袍的庇護航海之神“天妃”。一般華人稱“天妃”為“天后圣母”,中國閩南人則愛拜稱她為“媽祖”,所以,天福宮又稱“媽祖宮”。
早年南來謀生的移民都非常崇祀天妃,19世紀初葉,中國沿海許多人冒險“過番”謀生,他們乘坐帆船在茫茫大海中航行時,心中祀求天妃保護,認為天妃的保佑非常靈驗,就心造了“天妃”的偶像,而且想像她是身穿紅袍的神靈。在1840年4月,天福宮還沒有完全建成時,新加坡的華人便耗巨資,舉行了一次盛況空前的迎神會,迎接“天妃”從中國駕臨新加坡。在天福宮殿堂里放有幾塊石碑,上面鐫刻當年捐款建廟者的姓名或船只的寶號以及捐獻的款數。在天福宮的建筑物上懸掛著中國名人題寫的匾額,如懸掛在正殿最高處的一塊,上面題寫著“波靖南溟”四個大字,系出自清光緒皇帝的手筆,字框周圍是龍的浮雕,莊嚴肅穆。還有一塊題為“顯徹幽明”四字的匾額,是清政府派駐新加坡的第三任領事左秉隆奉獻的。天福宮的宮閣外形、木架結構、不著一釘。天福宮的建筑工藝手法和材料來自泉州,是正統閩南風格的宮觀建筑。從雕梁畫棟、檐脊飾物到彩畫門神,整個建筑工程非常考究。參觀天福宮時,不妨仔細欣賞建筑之美,層層疊疊的屋頂、豐富的屋脊裝飾、屋檐屋角及梁架間的木雕,墻上柱子上的石雕等等。
天福宮內所保存的碑銘《建立天福宮碑記》和《重修天福宮碑記》,以及許多匾額,都是研究新馬華人歷史的珍貴資料。懸掛在正殿最高處的匾額“波靖南溟”,是清朝光緒皇帝于1907年所御賜,真跡已捐贈給新加坡國家文物局珍藏,這兩塊匾額使天福宮身價百倍。在新加坡華人設立的寺廟中,只有福建人的天福宮還有潮州人的粵海清廟獲賜清帝御題,可見在百年以前,這兩座古廟已名揚海外。
天福宮與其它廟宇不同的是,被裝點得金碧輝煌的后殿里,不但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的塑像,也供奉著高1米的孔子坐像,兩像遙遙相對,而且孔子像左右是觀世音和彌勒佛,前面則是劉備、關羽、張飛的立像。孔子像上方一條紅布貼著“孔子先師”四個金字,案上香煙繚繞。
100多年來,天福宮進行多次修復,1906年福建會館的會員曾捐款修復天福宮。1940年福建會館在廟的兩側建兩廂配殿與堂舍。天福宮在1973年被列為國家古跡,1974年也進行修復。1998年耗資新幣四百多萬來完成這歷時3年的龐大修復工程,并在2001年1月重新開放。天福宮于2001年在大規模修復后榮獲4個獎項,包括聯合國所頒發的“教科文組織亞太2001年文化遺產古建筑獎”。如今,現代化的交通工具早已取代了當年的帆船,但是,每當有人出遠門,仍有很多新加坡的善男信女們到天福宮向神靈許愿,祈求旅途平平安安。為了避免修復后的天福宮被熏黑及確保安全,今后天福宮只能上香,不能夠焚燒冥紙。
蘇ICP備15019575號-2
Copyright © 2006-至今 媽祖娘娘Mz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 service@mzn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