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江絕響:媽祖“清河祭祀”
來源:網(wǎng)絡(luò)收集 編輯發(fā)布:媽祖弟子
“清河祭祀”是清末至民國年間汀州客家人祭祀媽祖的儀式之一,它與我國各地祭祀媽祖的方式不同,為汀州所獨創(chuàng)。“清河祭祀”不是在天后宮內(nèi)舉行,也不是在城鄉(xiāng)巡游,而是在汀江上舉行,這種祭祀方式成為歷史絕響。
為什么汀州客家人會選擇在汀江河上祭祀媽祖?其實這與汀江航運息息相關(guān)。自從宋代開通汀州至潮州的商業(yè)船運以來,汀江成為閩粵贛邊重要水上運輸線,是汀州客家的黃金水道。但是,由于汀江灘多水險,民間盛傳汀江有九九八十一灘,著名的大姑灘、穿針灘、折灘等都是汀江惡灘,令艄公們望而生畏。大姑灘高低落差近3米,行船至此,船頭隨江水直沖而下,驚險至極,有民諺曰:“船到大姑灘,如過鬼門關(guān)”;穿針灘,水道窄細(xì),僅夠一條木船通過,猶如穿針一般,須格外小心;折灘,河道彎多曲折,一不留意船頭就會撞上江岸,行船至此,步步驚心。在以上這些險灘,歷史上都發(fā)生過舟毀人亡的事故。其情其景,正如汀籍進士康詠《汀江舟中》所吟,“三百灘頭風(fēng)浪惡”。
為何汀州會舉行“清河祭祀”?據(jù)傳,由于汀江屢出行船事故,清末年間,汀州商戶們聯(lián)名舉薦時在北京任內(nèi)閣中書的康詠,去莆田湄洲灣媽祖廟致祭,希望借助康詠的聲譽,祈求媽祖庇護汀江航行安全。康詠背負(fù)著汀州百姓的期盼,去莆田湄洲致祭。返汀后,他與汀州城的商戶們商量,計劃籌辦一場酬謝媽祖的祭祀活動。康詠提出既然是祈求汀江平安,索性就將祭祀活動搬到汀江上舉行,恭請媽祖巡江,并命名為“清河祭祀”。所謂“清河”,即通過媽祖的巡江,祈求清除汀江一切影響行船安全的障礙和兇煞,求得河清海晏、舟楫平安。于是,在穿城而過的客家母親河汀江上,舉行了曠古未有的汀州媽祖“清河祭祀”,成為汀州客家獨一無二的媽祖祭祀形式。
“清河祭祀”是由汀州城內(nèi)的紙行、米行等商人牽頭籌資舉辦。汀州的紙行、米行是汀江船運大戶,每年都有大量汀州土紙和糧食等船運到廣東潮州,再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銷售到海外。汀江航道的安全直接關(guān)系到他們的商業(yè)利益,所以,他們也特別樂意出資參與“清河祭祀”活動。
“清河祭祀”并不是每年都舉行,也沒有固定的日子。一般來說每當(dāng)汀州紙行、米行等老板們生意興隆,贏利較多的年份,他們就會拿出贏利中的一部分錢來組織“清河祭祀”活動。大約每3—4年舉行一次,祭祀的時間都在上半年的五月前后。
“清河祭祀”雖說在汀江上舉行,沒有陸地上長長的游神隊伍和龍燈、船燈等民俗表演,但是也安排得非常莊重,一絲不茍。在汀州天后宮大門外的太平橋汀江碼頭,四條大木船一字排開,船體布置得花團錦簇,喜氣洋洋。第一條大船上安放高腳燈籠和矮腳燈籠各一對,燈籠上書“天上圣母”四個大字,八面大旗在船頭兩邊迎風(fēng)招展,民樂鼓手穩(wěn)坐船中心,吹吹打打,鑼鼓喧天;第二條大船上,高高豎起書有“天上圣母”的黃色大旗一面,“回避”、“肅靜”的司牌各兩副,媽祖神像被穩(wěn)穩(wěn)地安放在船的正中位置,顯得格外莊嚴(yán)肅穆;第三條大船上安放案幾,案幾上擺設(shè)燭臺、香爐,紅燭高燒、香煙裊裊。香案后面是四把“黃涼傘”以及全套十番鑼鼓、器樂;第四條大船上是全副媽祖娘娘的“鑾駕”,后面是兩把掌扇和執(zhí)事兩人。四條大船停在江心,八個艄公身穿大紅褂子,分立船頭和船尾,手握竹篙,整裝待命。
“清河祭祀”時間一到,岸上土銃對天鳴放,炮聲震天。八個艄公揮動竹篙,四艘大船啟動,浩浩蕩蕩由太平橋向汀城而來。船上絲竹管樂,動聽悅耳;十番鑼鼓,熱鬧喧天;風(fēng)吹旗幡,獵獵作響;場面壯觀,引人入勝。汀州城里萬人空巷,百姓們都涌到汀江邊上觀看這一獨特的媽祖祭祀活動。沿江各家各戶都擺著香案迎接,鞭炮聲不絕于耳。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爭相瞻仰天上圣母的慈容,景仰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清河祭祀”的路線是從太平橋開始起航至麻潭嶺背游繩渡止。回歸路線從游繩渡經(jīng)麻潭嶺、曾溪背、車子關(guān)、惠吉門、五通橋、半片街、水東橋至跳石橋止。“清河祭祀”這一獨具汀州客家特色的媽祖祭祀奇觀,被傳為佳話。
本文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或媽祖弟子編輯整理發(fā)布,本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處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