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傳說及媽祖信仰 媽祖是中國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是以真人真事為基礎的傳說,始于北宋時期的湄洲嶼。媽 祖本名林默,通曉天文熟習水性,曾救起無數漁民。媽祖的一生雖短暫,但她見義勇為、扶危濟 困、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人們希望通過祭 祀媽祖,將媽祖的慈悲博愛、扶弱濟貧的精神和行善盡孝的觀念發揚光大。因此媽祖精神是中華 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
由于民間廣泛信仰,出訪高麗的路允迪又匯報了海上遇險轉危為安的親身經歷,奏請敕封, 因此宋徽宗對媽祖封號,賜匾“順濟”于莆田圣墩廟,這是對媽祖的首次封號。媽祖信仰獲得朝廷的承認,對民間信仰產生了巨大推動作用。
媽祖傳播與膠東半島媽祖的盛行 產生于航海的媽祖信仰,隨著中國航海者的活動向四方傳播,成為海內外華人社會特有的和 普遍接受的航海文明。 “有海水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 ”從宋、元、明、清至今,媽祖逐漸成為 中國人的共同信仰之一。
北宋年間,海運業繁榮昌盛。沙門島(今廟島) 是海船必經之地,過往的船只在此停泊、候風。福建船員尊崇媽祖,在島上建媽祖祠供奉。宋宣和四年(1122),沙門島佛院落成,福建人在佛院內 供奉媽祖,改為媽祖廟,成為北方地區第一座媽祖廟。同年,蓬萊閣西面建起一座媽祖廟,后稱天后圣母廟。蓬萊、廟島一帶成為媽祖信仰在北方傳播的先行者,也是膠東半島媽祖文化的源頭。 本文中膠東半島地區指除青島市外的煙、威地區。
元代海運航線擴展,漕運改為海路,為媽祖信仰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因助漕運,媽祖信仰為 元蒙中央王朝所認可,影響迅速擴大。因北方經濟落后,朝廷所需物資多由南方供應,經漕運進 京。故開辟了從劉家港出海,經沙門島到大沽口的漕運航線。沙門島是元代海運的必經之地,船 只均在此錨泊,商客、船工云集于此,媽祖廟的香火日盛。元天歷二年(1329),朝廷遣使到沙門島媽祖廟致祭,并御賜匾 額,沙門島媽祖廟的核心地位得到官方認可。 媽祖信仰迅速向周圍地 區傳播,膠東半島地區的媽祖信仰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明、清兩朝為媽祖信仰和媽祖文化在膠東半島大發展時期。明崇 禎元年(1628),皇帝下 旨擴建沙門島媽祖廟, 并賜廟額匾“顯應宮”。 顯應宮被朝廷確立為官 廟,沙門島因此更名為 廟島。官方此舉大力推 動了媽祖信仰的發展。清代,康熙二十三年 (1684)媽祖被晉封為“天后”,并詔令天下“四時 致祭”,媽祖地位達到頂峰。康熙五十八年(1719), 媽祖被列入清朝地方的最高祭祀,規定地方官員必須主持春秋二祭,行三跪九叩禮,并被列入國 家祀典。清朝從官方制度上進一步推動了媽祖信仰的發展。
清朝中期,廟島群島成為北方航運中心,各類船只均以此為海運中轉站和集散地。伴隨著航 海業的發達,媽祖信仰在膠東半島地區得到極大發展。在明清時期重修了前朝的媽祖廟,新建了 大批媽祖廟,媽祖廟遍布膠東各地。因各地閩商均奉祀媽祖,信之篤深,又擁有雄厚財力,成為興 建媽祖廟的有力推動者。媽祖地位的提升,祭祀制度的確立,媽祖廟的增多,使膠東半島地區的 媽祖信仰在明清昌盛不衰。
本文源于互聯網或媽祖弟子編輯整理發布,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