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的媽祖信仰傳播途徑
來源:網絡收集 編輯發布:媽祖弟子
閩西在宋時因運送食鹽等貨物的人已經很崇奉媽祖,把媽祖信仰融入汀州民眾民俗信仰的大潮,成為民間十分崇敬和信仰的“媽祖女哩”。據統計,閩西地區有大小媽祖廟405座。經過自南宋后期至明代數百年的歷史發展以后,隨著媽祖神性的增強與神格的提高,媽祖信仰在閩西客家地區獲得了迅速發展,供奉媽祖的廟宇四處出現。在永定縣居民點較集中的溪流旁邊,媽祖廟宇星羅棋布,幾乎遍及每個鄉村。媽祖廟或建在水口、溪邊,或建在城邑、鄉村,有的甚至建在高山之上,都是當時民眾為了適應航運或生產與生活的需要而建造的。閩西是客家人主要集居地。早在宋代,特別是明、清兩朝,大批客家人外出謀生,其中以遠赴東南亞、香港、臺灣等地為多。他們回鄉時,便把護自己平安飄洋過海的媽祖神像帶回,建起一座座宮廟祀奉。于是,閩西的媽祖信仰傳播途徑出現多元化現象。
官員傳播。官員是媽祖信仰傳入閩西的重要途徑。不管是閩西人外地為官退休回籍的還是外地人在閩西為官的,都會身體力行倡建媽祖宮廟,祭祀媽祖。如長汀同慶寺的建寺者,是明末在宮廷當過侍臣的汀州書家馬景一,據說他從京回汀時在閩江中遇到風暴,祝禱天妃護佑得平安,回鄉后遂建了同慶寺。正廳奉祀釋迦,樓上神龕安入媽祖塑像,上懸“護佑諸方”橫額,成為兼奉媽祖的佛寺(現在的同慶寺不奉祀媽祖了,原來的媽祖圣像已遷至大圣閣二樓)。還有外地人到汀州地區做官把媽祖信仰帶了進來。“康熙五十九年知縣蕭震在漳平東門外東山建天后宮”。
商人傳播。閩西商人成為傳播媽祖信仰的主體。閩西的汀江、九龍江航運商貿發達,商船成為傳播媽祖信仰的主要途徑。商人為了祈求媽祖保佑水上航行貿易保護船民平安而興建媽祖廟,奉祀媽祖的宮廟遍布水岸江邊。尤其是閩西汀州商人經商,東達福州、漳、泉、興化,南抵廣東潮、惠,都是盛行媽祖信仰的沿海地區。他們接觸媽祖信仰的機會多,加之做生意風險大,江上、海上漂泊危險,比一般人更需要祈求媽祖的庇護。永定縣峰市的天后宮和連城縣芷溪天后宮,都是運木材行商“木綱”創建的。閩西商家是傳播媽祖信仰并在家鄉興建媽祖廟、天后宮的一支重要力量。
船工傳播。從事水上捕魚勞作的船工也是媽祖信仰的傳播者。船工常遇險灘,往往無法抵御狂風驟浪的襲擊,只好把平安的希望寄托給媽祖保佑,相信媽祖是神通廣大的救難者,漁民農民的保護神,能主宰漁業氣候優劣和水上捕魚豐欠,能為船工除厄運獲豐收。于是,船工們在沿江沿河水岸各處建起海上女神媽祖廟。隨著媽祖信仰的廣泛傳播,閩西民間也盛傳媽祖在江河中護航救難的許多神話傳說。由此,船工們不僅把媽祖神像供奉在船上,安放媽祖神龕,隨時在船上祭拜祈禱,而且還在閩西內陸江河邊上興建媽祖廟,長汀、上杭、武平、連城、永定、漳平等沿江的媽祖廟,大多是由他們倡建的。
移民傳播。移民是閩西地區傳播媽祖信仰的一支重要力量。閩西地區的林姓是第二大姓。林氏后裔興建媽祖廟也比較多。例如永定西陂林氏,據說其開基祖是明嘉靖年間由福清來永定任職一位知縣,是著名的九牧林氏的后裔。因避海寇禍亂攜眷定居西陂,子孫繁衍,成為今天的西陂林氏旺族。西陂天后宮就是這支林氏家族在乾隆二十五年興建的(一說始建于嘉靖二十一年)。類似西陂林氏這樣由福建沿江沿海地區移入閩西客家地區的家族還很多,他們原先有較多的機會接觸和信仰媽祖,入居汀州后為了維護家族的舊有信仰而興建媽祖廟。還有一姓或多姓共建的現象。如永定坎市盧姓族人興建坎市天后宮,文溪張、林、鄭等眾姓合建文溪天后宮,以祈媽祖護佑平安。
華僑傳播。閩西華僑也是媽祖信仰傳播的參與者。如福建省著名僑鄉永定縣下洋鎮的中川湯子閣天后宮,宮內楹聯寫道:“滿耳松濤,風護征航通四海;漫山竹影,雁傳歸訊值千金。”同樣是把媽祖奉為江河湖海航行保護神,寄托著涉江、涉海人家祈求漂洋過海的親人平安的美好愿望。相當部分的天后宮與漂洋過海的華僑。華僑捐資家鄉媽祖廟的建設,如龍巖市東城天后宮、永定下洋湯子閣天后宮、長汀縣汀州天后宮、連城縣廟前芷溪天后宮等都與華僑關系密切。與華僑關系最密切的有龍巖市天后宮(縣級,位于龍巖中心城市東城)和永定縣下洋鎮湯子閣天后宮,東南亞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祖地在龍巖的華僑都紛紛捐資,把天后宮建得金碧輝煌。
臺胞傳播。在閩西的媽祖宮廟,有相當部分與臺灣有關系。大都是祖籍所在地的臺胞回鄉捐資修建天后宮,如連城廟前芷溪天后宮,長汀汀州天后宮,龍巖新羅區江山銅缽天后宮、南城南橋坂天后宮、適中王乾天后宮、永定培豐文溪天后宮、湖坑洪坑天后宮和漳平永福天后宮等都有臺胞的捐資。與臺灣關系最密切的要數長汀汀州天后宮,該宮是臺灣嘉義縣笨港天后宮和臺中縣的龍天宮的“祖家廟”,300年前汀州天后宮分靈渡臺,汀州媽祖神像今猶存。2001年3月,臺中龍天宮組織了100多人的進香團,護衛分靈渡臺的媽祖鑾駕回汀州省親。從此,每年都組團“回娘家”。據稱,分靈渡臺的汀州媽祖,在臺灣被尊稱為“汀州媽”、“汀州天上圣母”,朝拜者甚眾,香火鼎盛。如今兩地天后宮經常互邀參訪。
本文源于互聯網或媽祖弟子編輯整理發布,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