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檔案再現媽祖文化記憶
來源:網絡收集 編輯發布:媽祖弟子
由莆田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教授陳祖芬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媽祖信俗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研究”,去年10月通過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組織的專家鑒定,其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含理論篇和實踐篇,共計近百萬字,最近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這是莆田第一個媽祖文化方面的國家社科項目,也是福建省檔案領域第一個國家社科項目。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檔案學通訊》雜志社總編輯胡鴻杰在陳祖芬專著序言中說,陳祖芬的科研成果為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理論、拓展媽祖文化的研究范圍、喚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作出了貢獻。課題成果也得到了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和各級檔案部門的認可,取得了很好的社會影響,為確立莆田市的世界媽祖文化研究中心地位作出了貢獻。
1996年,從武漢大學畢業的陳祖芬到莆田學院從事教學工作。十年的本科到博士的檔案學基礎經歷,令她自信在檔案上有專業的優勢;她又是土生土長的莆田人,熟悉媽祖信俗,研究媽祖文化有著地域的優勢,而目前這兩方面優勢兼具的人還不多,她覺得自己選擇的媽祖信俗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研究這個方向是對的。
由于課題時間跨度大、學科涉及面廣、研究方法多樣、調研工作量大,陳祖芬不但要大量閱讀檔案學、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文獻,還要全面了解媽祖信俗、口述實錄等方面的與課題有關的知識,同時進行田野實地調查。陳祖芬無法用一個簡單的數字來說明自己的工作量,她說僅僅是查證過來的碑文資料的逐條著錄整理就內容眾多,包括碑是哪年的、主要內容、關鍵詞、存在地、現在還在不在、重要意義、作者等等,幾百塊碑,都要逐塊逐條一一列出來,這里面只要有一點點的存疑,都要多方查證,直到無誤。“可能上個月還在爬梳古代的文言文、辨識大篆,這個月就要趕上現代數字技術的快車;可能前段時間還扎在書堆里苦苦鉆研理論難點,這段時間就要接人間地氣,奔赴媽祖宮廟進行田野調查。”陳祖芬說。
對16位媽祖信俗相關人員進行訪談,形成口述訪談文字實錄,無疑是這個課題的亮點和創新點,這也是陳祖芬在課題申報中提前就安排的內容。她計劃采訪不同類型“媽祖人”對媽祖信俗的看法,他們親歷的與媽祖信俗有關的事件,他們掌握的與媽祖信俗有關的技藝,他們在媽祖信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過程中的所作所為等,以建立起媽祖信俗口述檔案。
訪談環節,選擇合適人選是第一關。陳祖芬考慮到選擇不同級別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代表、普通的傳承人代表、專家學者代表、宮廟負責人代表,以及部分對媽祖文化事業有特殊貢獻的代表。第二關就是地域上的考慮,決定以莆田本地為主,兼顧省內外各地,尤其是臺灣等地的代表。
剛開始,陳祖芬選了3個有代表性的宮廟負責人進行預訪談。訪談前她著手做好媽祖信俗相關知識準備、受訪者背景資料準備、訪談提綱制定、采訪內容擬定、訪談物資準備……真正進入訪談階段,陳祖芬發現不可預見的影響因素還真不少:受訪人的口才、受訪時間、受訪地點、受訪內容……也許一個小細節,就可能直接影響訪談的結果。為了約訪臺灣的一位代表,陳祖芬曾以參加學術會議的名義申請赴臺,但是手續居然遲遲沒有辦下來,最終沒去成臺灣。
在口述實錄人物中,時任湄洲島管委會主任、現在是莆田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的唐炳椿,無疑是傳承媽祖文化的特殊人物。唐炳椿經歷過無數關于媽祖信俗的大大小小的事,他知無不言,而且能把每一個細節、人名記得清清楚楚。唐炳椿主要談了媽祖祭典的重新編排、祖廟新殿建筑群規劃設計、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的成立、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兩度來到湄洲島慰問演出、媽祖信俗“申遺”過程、《兩岸一家親》的創作過程、他對湄洲島未來的規劃,每件事的始末都得到清晰的呈現。
對16位“媽祖人”的口述訪談,形成了16份口述訪談文字實錄,加上16篇長短不一的訪談后記,最終成為超過60萬字的實踐篇。
課題順利結題,專著也已付梓,但陳祖芬并沒有停下腳步,她還在為媽祖文化而奔波。據她透露,雖然課題順利結題,但三年來的課題調研,自己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掌握了大量的資料,形成的成果不止這即將出版的同名專著,還有一部分調研成果,并沒有列入已提交的課題成果中,她正在做進一步的細化補充,準備再出一本有關城廂區宮廟的文獻書籍,算是課題附加延伸的研究成果。陳祖芬笑稱,這種自我增加工作量的做法是她常用的,“我甘心這樣‘自討苦吃’?!?br>
朱秀蘭
本文源于互聯網或媽祖弟子編輯整理發布,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刪除!